
千汇网
9月4日,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十四五”期间湖北省能源事业发展情况。
省能源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熊江涛表示,“十四五”是我省历史上能源重大项目最多、投资规模最大、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时期,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将如期完成,一批标志性能源工程建成投运,能源供需格局系统性重塑,能源转型发展走在全国前列,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“扩源、强网、增储”一体发力
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千汇网,是须臾不可忽视的“国之大者”。谈及能源饭碗如何端得更稳更牢,熊江涛表示湖北坚持统筹“扩源、强网、增储”一体发力。
“扩源”就是做大供应总量。全省发电装机规模攀升至1.33亿千瓦,“十四五”以来年均增长超过1000万千瓦,接近“十三五”时期的3倍,相当于再造了2个三峡电站。全社会用电量、最大用电负荷均为2020年的1.5倍左右,相当于增加了1个武汉市的用电体量,能源供应量足价稳,6100万湖北人民美好生活用能得到有效保障。
“强网”就是做强网络支撑。“油、气、电、充”等能源网络设施加密完善,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省新增油气长输管道1180公里、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.9万公里,充电桩数量翻了两番,快充覆盖7252个行政村,构建起“城区3公里、镇村6公里”充电服务圈,能源普遍服务全域延伸。
此外,省电力公司深入开展供电可靠性提升攻坚,大力实施网架优化补强工程,推动全省平均停电时间从2020年13小时降至2024年5小时,今年1-8月再减74%、达到0.86小时。
“增储”就是做实储备家底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湖北建成较为完备的能源储备调节体系,煤、油、气储备能力稳步提升,核准建设抽水蓄能1230万千瓦,投运新型储能248万千瓦,为电力系统装上“巨型充电宝”。能源供应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增强,经受住极端高温“火”的考验、低温雨雪“冰”的淬炼,牢牢守住了不拉闸限电、不关阀限气的底线。
统筹供需引领绿色转型千汇网
“十四五”期间,聚焦建设美丽湖北,我省统筹供需两端协同发力,以能源转型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。
绿电供给显著增加。规划布局10个风光火储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,提前两年实现“十四五”新能源装机目标,新能源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,形成水、火、新能源“三足鼎立”多元支撑格局。可再生能源装机居中部第1,占比提升至70.2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.4个百分点。全省每年一半以上的发电量由可再生能源提供,一半以上的新增用电量由新能源提供。
“现在湖北电网每输送的4度电就有1度就来自新能源。‘十四五’期间,我们累计服务风光新能源并网4155.15万千瓦,较‘十三五’末增长3.5倍。目前,湖北新能源消纳率稳居全国前列,绿色电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。”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姚志荣表示。
传统能源高效利用。煤电机组“三改联动”全面完成,油品质量升至国六B标准,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9%。
终端用能逐绿前行。工业、交通、建筑等领域清洁化替代深入推进,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。农村能源革命打造出天门、巴东等一批样板工程,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。“十四五”前四年,全省煤炭消费比重逐步降至50%以下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0%以上,经济社会发展“含绿量”进一步提升。
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
“十四五”是湖北能源(000883)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,能源改革持续深化、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的5年。
从广水建成世界首个县域级“全绿电”新型电力系统,到应城压缩空气储能创造单机功率、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,再到潜江钠离子储能荣获2024年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、荆门投运国内首座大型构网型储能电站,一批“湖北首创”能源工程惊艳全国。能源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达到23个,居全国前列。5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首台(套),压气储能、液流储能、氢燃料电池、氢能船舶等多项技术创新走在全国前列。
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同时,能源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。风光发电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加快推进,实现碎片式开发向集约高效利用、单一模式向多元融合、单一财源向多方共赢“三个转变”。虚拟电厂、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步入快车道,绿电直连、光储充一体化融合实践,全国首创“电—碳—金融”市场协同运行,多元化用能需求得到更好满足。
产业规模能级持续壮大。新型储能产业成链成势,动力电池建成产能占全国比重超20%,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。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突破发展,汉宜高速建成全国首条规模化运营氢能示范线。全省新型能源产业规模突破两千亿,多款湖北造新能源产品畅销全球,能源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电力市场改革领跑全国。华中第1、全国第6的湖北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,基本建成层次清晰、品类多样、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,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千汇网,湖北成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排头兵。
满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